--《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会
经济学院国际贸易教研室和教工二支部于义丰楼209智慧教室举办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以“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际仲裁案例为切入点,聚焦中国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国家利益与企业责任协同问题,由支部书记曹滨主讲,国际贸易专业全体教师参与研讨。
研讨伊始,曹书记以“印尼光伏项目仲裁案”为教学案例,深入剖析了中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中面临的商事仲裁风险。他指出,随着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国际纠纷数量逐年攀升,如何通过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平衡商业利益与国家形象,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案例背景部分,曹书记详细介绍了2019年中企A公司与印尼B集团合作建设200MW光伏电站的项目概况,并重点分析了2021年因技术标准争议引发的1.2亿美元仲裁索赔事件。他强调,此类案例不仅涉及合同法律问题,更隐含了国家形象、国际话语权等深层思政元素。

在案例剖析环节,曹书记通过多元视角解读了仲裁案的争议焦点。一方面,合同未明示技术标准适用性问题,印尼方主张适用2020年新规,而中企坚持签约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有效;另一方面,工期延误责任归属因当地环保抗议产生分歧。曹老师结合法律与实务指出,此类争议表面是商业纠纷,实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规则博弈中维护国家利益的微观体现。为增强教学直观性,他现场展示了企业应对仲裁时使用的关键论证材料。
在思政元素挖掘环节,曹书记提出“三维融合”教学框架:第一,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结合:通过案例中的法律外交协同策略(如借助使馆促成三方会谈)、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等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企业行为与国家利益的共生关系。他指出,企业以“法律+外交+社会责任”多维破局,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微观践行。第二,规则意识与责任担当升华:案例中企业通过合规体系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应对”防线,体现了从个案到范式的行动自觉。曹书记建议,在教学中可设计模拟仲裁庭辩论,让学生角色扮演仲裁员、企业法务等,在规则交锋中体会“利润追求”与“道义坚守”的平衡。第三,青年使命与全球视野培育:曹书记引用“青年担当”主题,强调新时代人才需兼具专业本领与情怀担当。他展示了教学延伸设计的核心导向。

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会教师积极分享了课程思政设计思路。杨盛标教授认为,案例中的“规则博弈”内容可转化为辩论赛题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道义诉求;张敏老师提议邀请企业法务专家进课堂,以实战经验解析跨境纠纷的决策逻辑。大家一致认为,此类案例教学能有效破解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使学生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树立“利义兼顾”的价值导向。
一审:闫观渭
二审:洪定军
三审:胥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