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旧版|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课程思政案例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者:  时间:2024-04-09 15:46:29  浏览:

开课学院:经济学院                            制作人:刘分龙

课程名称

微观经济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年级

大一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总学时

48

(一) 课程简介

   本课程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以价格分析为核心,通过对家庭、企业等经济个体行为的分析,探讨市场体系的运行规律和作用,研究市场竞争行为以及改善市场运行的途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强化和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由经济问题导致的相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并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解释和分析经济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进行思考;提高和增强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级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和社会工作。

 

(二) 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命名

中国大飞机制造引起的思考

2.对应章节

成本理论中的规模报酬、规模经济问题。

3.课程讲次

与边际报酬对比讲授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联系企业生产实际解释规模经济(外在经济和外在经济)、规模不经济(外在不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1. 案例教学目标

    1.价值引领

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大飞机制造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理解中国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培育和支持发展战略性产业,从而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帮助学生建立和强化家国情怀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2.逻辑联系

在经过50多年的等待之后,明明可以通过向国外采购就能满足需求,为何中国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大飞机呢?中国为什么能够制造大飞机?

通过引入中国大飞机制造发展历程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发展民用大飞机制造产业需要哪些条件?中国民用大飞机的出世将对国际民用客机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民用大飞机制造产业,中国为什么能够发展民用大飞机制造产业?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并帮助学生建立、强化家国情怀的认同感。

)案例主要内容

日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和努力,中国终于要实现自己的大飞机梦想了。C919从跑道上拔地而起,展翅高飞的那一刻,无数航空人和航空爱好者,为之感到振奋。我国研制大飞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穿越半个世纪的梦想,历经几代航空人的努力,一个国家的起飞,终于变成现实。但是在2022年以前,我国并不能自已生产大中型客机,因此严重依赖进口。从2001-2019年,19年的时间,中国进口空载超过15吨的飞机,进口金额累计就达到2455亿美元。其中13-18年,连续6年,进口金额超过或接近200亿美元。每一年,中国都要为进口航空客机付出昂贵的代价,并且这个趋势,如果不改变,中国日后每年进口航空客机的数量、金额,只会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翻倍的情况,也是可以预见的。

目前,市场主流的客机,是被AB两家公司垄断的,这两家公司的飞机,在全球的占有率高达66%,其中波音占38%,空客占28%。研发 C919 的意义,就是为了打破波音空客在这种垄断格局下的定价权,在研制C919的过程中,中国航空掌握了200多项世界级专利,数千项技术发明和创造。据报道,国产C919客机目前已接到28家客户,累计815架的订单。

规模经济指国民收入增长幅度大于经济投入增长幅度的情况。一国规模经济效应越大,专业化分工范围就越广越细。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两个前提。规模经济的存在决定了厂商层次上价格利润行为的差异。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市场的不完全使得国际贸易中具有相应的垄断利润。国家运用干预的力量,确定并支持战略性产业迅速扩大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其给予适当补贴,打破自身积累在时间、空间方面限制性,提升本国竞争力,便可以将属于国外企业的利润转移给国内企业,以规模经济利益争取国际市场份额,从而获得贸易利益。

民用大飞机产业初始投入非常大,国内市场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要保证民用大飞机产业收支平衡必须要有一个最低市场规模,才能够弥补制造这些飞机的成本。大国可以借助规模经济而发展战略性产业比如说民用大飞机制造产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民用航空客机的需求非常大。这使得我国完全具备发展大飞机产业所必备的市场规模。

)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讲授,小组讨论。

案例导入使用参与式课堂活动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亲身的经历体验中,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出中国大飞机制造历程。

在最后的总结性的讲授中,在宏观背景下将本案例提升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我们国家经济实力以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如国产发动机的制造水平),树立起建设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唤醒学生民族意识,激励其奋发向上,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课程思政案例“中国大飞机制造”所展示的内容与本部分课程内容完全吻合。课程思政案例也是课程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专业知识和价值分析同步同向同过程完成。案例最后进行的总结和升华也提升了本部分内容专业知识的站位和理论层次,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飞机制造产业具有复杂的前后向强关联性,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彼此契合,相互促进。

(六)教学反思

微观经济学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且有益的。对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善于将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内容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展现出微观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对学生来说,他们也应该主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深入理解和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从而在经济决策、社会责任和道德判断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专业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教学经验,但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不够,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内容引入过渡之间显得生硬晦涩。教师需要通过不同渠道及形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培训与交流,开阔视野,转变思想,发挥自身创造性,使各种经济学原理传授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构建德育合理评价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程融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各种现实经济问题以促使经济学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教师要根据学生评教和反馈,精选授课内容,优化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同时还应不断丰富授课手段,创新教学形式,努力实现渗透化和嵌入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优化问题引领、自主参与、多维互动、科学评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建立更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课程考核标准中的“德育”评价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价,适当的采取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互为补充,尽量采取量化考核,做到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