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旧版|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课程思政案例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

发布者:  时间:2024-04-09 15:48:37  浏览:


开课学院:经济学院                               制作人:蒋常均

课程名称

西方经济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所有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学科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开课年级

大二、大三年级

课程性质

理论课

课程总学时

64

 

一、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旨在将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深化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课程涵盖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如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理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同时,课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模拟实操等多种教学方法,本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选择与责任-——需求与消费者效用的思政探索

2.对应章节: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中的第一节需求部分,以及第二章消费者选择中消费者效用与均衡等内容。

3.课程讲次1

三、案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

①知识目标: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辩证掌握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定义及内涵,西方经济学中所指需求是指市场中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实际需求,此定义体现了西方经济学定义变量具备可操作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局限性,忽视了愿意却不能够支付的潜在实际需求。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明白在学习传统主流西方经济学基础概念的同时,应该主动思考,敢于挑战经典,学会用两分法看问题,理论联系本国实际,正视理论的经典作用与贡献,勇于辩证地结合本国国情和实践分析理论欠缺之处。

③素质目标:学生掌握理论并能联系实际的前提是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本国实际情况,明白本国的具体国情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并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明白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和效用会随之变化,以此作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案例主要内容

“幸福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效用/欲望,他用这一公式来概括幸福。这个表明: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萨缪尔森方程式的缺点在于没有与一些具体经济因素挂钩,而是与效用和欲望挂钩,在经济学上,效用和欲望都是主观因素,都没法量化。不仅对提高民众幸福度没有意义,还给了一些政策制定者推脱的借口。比如民众如果说自己不幸福,有些人就立马拿起伦理的大棒批判民众的欲望太高了!现实中也确实充斥着这样的批判,这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起到了更坏的效果。(生存经济学”理论概述 .金融界[引用日期2021-08-19])

对比中国,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多次发现总结并正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2、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2017年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为满足人民需求化解矛盾的重视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带领学生进一步对这一提法的转变的认识,说明人民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产品与服务得到满足的同时效用也在变化,尽管矛盾一直存在但在优秀的社会机制下是可以被调和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策的制定者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摆在主要的位置。

其次,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明确这一提法是真正地对“愿意且不一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们”的重视且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个基础上,要继续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件事情办好,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分配差距,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不是仅仅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

 

五、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中需求量的定义: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一个给定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导入

第二章第一节效用理论: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或服务对欲望的满足程度被称为商品或服务的效用。欲望驱动下的消费者行为可以描述为在可支配的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所消费的商品数量组合,力图获得最大的效用满足

解释本质

效用理论的含义与价值以及与需求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西方经济学中的需求即所谓有效需求,不考虑愿意但不能够支付的潜在需求,效用即消费者在能够支付的条件下尽可能组合商品以求达到最大的满足。本质即资本主义经济中对低收入或弱势群体的需求的忽视与漠视。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理论的本质不同

1学习西方经济学首先应明确学习的目的,即取其长补己短,其方法论中有值得充分肯定和学习的价值,但同时需明确其本质上存在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

2以现代青年人的视角,再次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的潜在需求。

3深入探讨并发现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是主要矛盾中的要解决的需求范围针对的是所有人民而不仅仅是只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

联系实际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从理论到实践重视人民的需求结合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一步一个脚印,解放思想,分析矛盾、正视矛盾、解决矛盾,实现共同富裕

 

六、教学反思

在学生在学习后的反馈和评价中发现,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的目的和思路得到了明确;认识到经济学理论与党的政策的提法的内在联系与差异;能够学会从更高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看待晦涩难懂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并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中。

但不足之处依然存在,首先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对经济学的阶级性与历史性进一步拓展讲解,这需要学生课后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补充知识储备并积极思考。其次,作为教师的我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认识的高度和思辨的逻辑性,为学生展示理论学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