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旧版|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课程思政案例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者:  时间:2024-04-09 11:03:35  浏览:


课程/单元/课堂名称: 国际贸易地理

案例作者: 李相儒

所在教研室: 国贸

适用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案例主题

亚欧贸易合作与分歧

二、结合章节

亚洲/欧洲贸易

三、教学目标

识别亚洲/欧洲区内国家版图了解区内重要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贸发展状况。

四、教学实施过程

识别亚洲/欧洲区内国家版图,利用世界地图能够快速确定亚洲/欧洲区内主要国家的坐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亚洲自然地理的概况、亚洲的工业化与代表性工业化国家、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亚洲的自然地理概况,亚洲国家中的日本、韩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发展过程,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中的代表性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

理解德国鲁尔工业区形成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对法国工农业的影响;自然条件对英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战后至80年代以前英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识记德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煤炭、钾盐等矿产资源的分布、三大地区和发达的内河运输体系,产业部门及其分布;欧洲四国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分布,河流水力和航运状况;欧洲四国主要工业部门的分布,经济的特征,对外贸易的商品和地区结构;英国领土组成、地理位置的优势、地形和气候的分布、主要工业部门和农业生产的状况及分布、进出口商品结构;欧洲四国经济特点及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俄罗斯自然地理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工业布局原则俄罗斯今后工业布局发展的趋势;俄罗斯独立后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失误原因;分析俄罗斯产品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危害;俄罗斯独立后对外贸易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五、案例意义

教学案例的选取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案例的正确选取还关系到《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并且只能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解释,生动形象地说明相关经济学原理,又能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将案例放到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中,而不是随意加入思政案例,这样只会背离课程的目标,以致弄巧成拙,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反感。

六、教学效果

深度挖掘梳理《国际贸易地理》专业知识点中的一些思想政治元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本课程的教与学,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学习如何规范自己言行。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述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下,教学内容不再是单调的理论知识,而是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注意借助思政元素化解教学难点,提升专业知识理解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探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课堂的方式方法,力求润物细无声。

七、案例反思

对教师层面而言,如何评价课程思政融入是否有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成了思政目标呢?除了评价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思政融入设计与实施情况,更要从学生角度观察评价思政融入的实施效果。对此,一方面通过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情感上能否感知、认同、接受课程教学中的思政理念,判断思政融入在浅层次来看是否有效;另一方面通过阶段性的问卷或访谈调查,比较分析,判断学生能否内化并践行课程思政内容,学生在思政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的提升,从而判断思政融入在深层次来看是否真正有效。
  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得数学课程的理性与思政教育的感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亲切生动,又富有感染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只有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思政教育才能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塑造灵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