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类别:课程〔 〕 单元〔 〕 课堂〔 〕知识点〔 〕 课程/单元/课堂名称: 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与假设 案例作者: 程鹏
所在教研室: 金融
适用专业: 金融学、金融工程
一、案例主题
计量经济学一元回归的基本思想与假设
二、结合章节
《计量经济学(第五版)》李子奈、潘文卿,第2章2.1与2.2
三、教学目标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公正、敬业、诚信、友 善”的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等融于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与
应用中,力争做到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知识传授三位一体。
知识目标:理解关于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定;掌握最小二乘估计量的
统计性质及分布。
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关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
回归模型的相关假设、概念及原理。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计量
经济学基本模型的统计检验及实证分析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价值观 认同、情感与品质的培养,系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
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教学实施过程
本案例的基本教学实施过程,按照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叙述案例、讨论案例的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教学案例导入:计量经济学核心思想
“未知”是计量经济学思想的核心。然而,人们对于“未知 ”的态度是什么呢?无外乎是好奇与担心,好奇让我们勇于冒险,担心让我们害怕,甚至是退缩。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对未知的社会既有憧憬,又有一定的担忧,憧憬的是自己的事业,担忧的是激烈的社会竞争,那么,应该如何认知这些“未知”呢?
按照戈登伯格(S.Goldberger)1964年给出的定义:“计量经济学可以定义为这样的社会科学:它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分析。”是不是晦涩难懂,容易一知半解?那我们来看以下关于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例子(图1):
图1:2013-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
请想一想,2014-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速的变化趋势是不是有点相似呢?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关于平均消费倾向(APC)和平均储蓄倾向(APS)的定义吧。如果图1是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我们完全能够通过收入的变化来解释支出的变化呢?大家再来看一看下面这幅图片(图2):
图2:2014-2022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速
怎么样,这时是不是觉得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波动趋势看起来似乎很一致,但又总感觉有一些因素在影响着二者的变化。请注意,这里同时出现了两个问题,如果收入可以解释消费支出,那么影响程度是多少呢?如果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二者的变化,那么这个“捣乱”的因素会是谁呢?
上述的思考过程就是数据、统计所展现出来的“规律”,我们既要通过数据和统计学,还需要利用数学模型,将书本上和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模型化,数量化,才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行为,进而丰富自己的认知。当然,这个认识世界的过程,会无比艰辛,就像教材第31页中图2.1.3总结出的规律:
图3:总体回归线与样本回归线
看起来很头疼,对吗?但实际上,计量经济学核心思想告诉我们,人类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不断地归纳总结现实中的影响因素,不断地让现实中的自己向理想中的自己靠近。如何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就是计量经济学需要重点研究的核心思想。当然,这需要借助经济理论、数学与统计的帮助。
五、案例意义
通过本次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理 解和掌握,为后续的实验教学,以及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自
主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六、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关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相关假设、概念及原理。
(2)训练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思维分析问题的素养,面对实证问题能 够理解计量的基本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验证,提升学生基本科研素养。
七、案例反思
本案例在课堂运用效果评价:
(1)案例本身的客观性,让同学们可以从计量的基本假设和思想出发,结合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案例和课本的知识点结合很紧密,让同学能够立刻用上书本的理论知识来合理解释身边的客观现象。
(3)不足:讨论中发现学生以文科生为主,数理基础和思维不足,应在后续教学中作循序渐进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