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类别:知识点“名义保护率NRP、有效保护率ERP”
课堂名称:关税的保护程度
案例作者:闫观渭 张敏
所在教研室:国际经济与贸易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案例主题(辩证分析NRP-ERP关系)
二、结合章节
第9章关税
9.3关税的保护程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准确把握关税保护率的深刻内涵,辩证分析名义保护率NRP、有效保护率ERP的关系,深刻理解关税保护率的地位。
2.能力目标:
增强自觉运用国际贸易工具指导实践的能动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经济表达能力。
3.素养目标:
立足“志存高远、学以报国”,增强国际贸易活动中理论自信、行为自觉。
四、教学实施过程
(一)由点到面、线上线下促使全员参与
系统学习关税保护率的基本内涵,解析名义保护率NRP、有效保护率ERP它们的区别。在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线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将线上线下教学打通,促使全员参与教学活动。
课内课外、显性与隐形教育双轨并行
有效保护率E=(V'-V)/V
E表示有效保护率,V:不征收关税时的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为,V'征收关税后的附加价值。
案例导入“通过计算题计算并推导汽车贸易保护措施作用”,从有效保护率学习导出值得重视的结论,其中:
1.一国可以建立“瀑布”式或不断升级的关税梯度结构,即对越低加工阶段的产品课征越低的名义关税率。
2.一国降低关税总水平,但全面衡量却增加了对国内生产者的保护,也就是说,产业保护可在降低关税的条件下实现。即根据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的保护作用并不依赖于高的名义税率,它与降低关税水平并不矛盾。
这里,降低关税水平依然可以提高关税的有效保护,但这必须与有效的制度结构安排为基础,有效的关税结构安排与有效的产业结构安排是其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V变量对产业保护的实现,是一种隐性的、不容易被察觉的思政元素,因为难以量化度量。通过对计算的推导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比分析名义保护率,就凸显国家制度优势,强化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实思政育人
名义保护只考虑了关税对某种成品价格的影响,而不考虑对其投入材料的保护;有效保护不但注意了关税对成品的价格影响,也注意了投入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由于征收关税而增加的价格。通过对比分析,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考“变通”“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意义。
五、案例意义
通过案例教学和计算推导,引导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同时形成严谨务实、社会责任感等职业操守。
六、教学效果(300字左右)
(1)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最近一期学习通平台数据显示,学生参与互动人数较上期增长25%。97.2%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次,省级奖项20余次。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立项6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十余项。
七、案例反思
本课程经过几年混合式一流课程创新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灌输课堂向实践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团队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导活跃度不高、参与感不强的学生,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团队将进一步推进教学材料的整理和更新,尝试将涵盖了思政案例的自编讲义进一步整理成教材。将进一步丰富课程所需的多媒体资源,更新课程线上资料库。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进一步关心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设计难度各异的课后讨论与学术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专业理论水平。
同时,进一步提炼、深挖、扩展,借助申报省级一流课程的契机,以“唤醒—赋能—成长—成才”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